数字政务、数字文化、数字社会、数字乡村、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国企在数字中国建设中的骨干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 定期开展转型实施方案对标评估,动态调整转型策略,保障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性。
- 持续开展转型水平对标评估,学习借鉴行业先进经验,动态优化转型路径。
- 开展业务与数字化能力适应性评估,定期梳理优化转型架构,保障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融合一致。
- 加强评估、规划、实施、优化闭环管理,强化一把手负责,明确分工,压实责任,定期通报进展情况,保障转型任务顺利实施。
- 聚焦主责主业,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建设,发挥转型引领作用,力争“试成一批、带动一片”。
- 聚焦智能制造,加快推进“人机隔离”“机器换人”“黑灯工厂”等智能工厂建设,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 聚焦企业全流程,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和场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加快“北斗+”数字场景创新,形成工作机制,促进北斗规模化应用。
- 建立适应数据要素价值发挥的组织机制,加强数据要素治理,完善数据权属、责任认定、收益分配等机制,促进数据集成共享与价值释放。
- 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统筹调度机制,提升数字化转型投入强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加快培育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数字化人才队伍,创新工作方法,促进全员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
- 出台含金量高、分量足的配套制度办法、支持政策,提升转型动力活力。
- 发挥创新联合体等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强“卡脖子”技术、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主动开放市场,促进成果应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 发挥国企骨干作用,加快5G、北斗、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 发挥央企数字协同创新平台作用,促进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验交流、创新合作。
- 加强前瞻性谋划,持续培育新业务增长点和数字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