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联集团
JING LIAN GROUP
京联集团
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关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来源: | 作者:probd2577 | 发布时间: 2023-06-29 | 1402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次主题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使全党始终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我们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大命题,开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系统、科学、完整的阐述,指明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生机勃发的核心密码。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一直强调“一个结合”,对“第二个结合”没有作出明确的理论概括。那么,我们党是怎样提出“一个结合”的?“一个结合”又是怎样发展到“两个结合”的?刘少奇同志曾说过:“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由于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我们党在早期还没有自己的创新理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理论脱离实际,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从中国实际出发,一切照抄本本,照搬教条;另一种倾向是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重视理论指导,满足于自己的狭隘经验。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曾使中国革命遭受挫折,使党和人民的事业蒙受损失。对此,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就提出了“一个结合”的重大命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就“一个结合”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地位作用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现实、未来的贯通中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在继承发展“一个结合”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结合”的新论断,他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和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可见,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绝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简单变化,也绝不仅仅是概念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党的理论创新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空前提升的产物。当然,任何一个现实的东西,它既携带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一个结合”和“两个结合”并不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东西或者两个阶段,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从本质看,“一个结合”中的“中国具体实际”包括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两部分,“一个结合”内在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双重意蕴。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和认识的限制,我们党还没有明确对此加以强调。从今天的历史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认识把握两者的关系,“一个结合”是“两个结合”的前提和基础,“两个结合”是“一个结合”的拓展和深化。“两个结合”是对“一个结合”的理论升华,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全新命题。
“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征。第一个结合解决的是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就是指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个结合解决的是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就是指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为人类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作出贡献。
“两个结合”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了广阔空间。从理论创新看,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坚持“两个结合”,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将它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厚植理论创新的历史根基、文化血脉,使党的创新理论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成为彰显文化自信、饱含历史自觉、赓续中华文脉的理论。从实践创新看,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挖掘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铸就新辉煌。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理论学习和理论武装不仅要掌握科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论断,还要把握运用科学理论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清晰地阐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基本立足点是什么,原则方向是什么,主要着力点是什么,思想方法是什么,应有的胸襟视野是什么。

“六个必须坚持”是相互联系、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全部内容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就是党的十九大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概括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六个必须坚持”则是党的二十大对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括提炼,也是对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概括提炼。这两种表述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民至上是这一重要思想的根本立场,自信自立是这一重要思想的精神特质,守正创新是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品格,问题导向是这一重要思想的实践要求,系统观念是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方法,胸怀天下是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情怀。
“六个必须坚持”是在新时代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点,也是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的基本点。只有认真学习、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用“六个必须坚持”进行思维,才能更全面准确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把思想方法搞对头,才能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正确把握几个重大理论的关系

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需要我们正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与党章中表述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几个重大理论的关系。

第一,“六个必须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人民立场、独立自主、实践观点、普遍联系、世界历史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为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这集中体现在“六个必须坚持”之中,比如,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又比如,坚持问题导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的重大时代课题,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鲜明特征。再比如,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体现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六个必须坚持”的“源”,“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流”,它们之间是“源”“流”同一,“源”“流”一致。
第二,“六个必须坚持”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新时代表达。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并对这三个方面的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提炼;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充分肯定了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基本观点,并强调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核心要义和本质特征。从内在逻辑关系看,“六个必须坚持”既包含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又为它注入崭新的内容,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延伸拓展和丰富发展。比如,坚持人民至上,不仅体现了群众路线的根本价值,还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和根本政治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真挚的人民情怀。又比如,坚持自信自立,既继承独立自主的思想内涵,又反映了我们党作为认识主体的一种历史自信和历史自觉,体现了我们党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拓展了独立自主的当代视域。“六个必须坚持”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一脉相承。
第三,“六个必须坚持”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具体展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这一核心内容与“六个必须坚持”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比如,坚持守正创新,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这一特点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品格相贯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高扬了理想信念的旗帜、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确保了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我们党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其基本内涵也都是如此。

来源|2023年第6期《党建》杂志
作者曲青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